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記憶是花白的鬚

記憶是花白的鬚
當屬於那個年代的歌響起
音波一波波將你帶回到過去
回望
衝向那個年代
抬起腳的同時
花白的鬚
無限延長
將你絆住

躓踣

最後
你站了起來
捻著鬚
一根 又 一根
細數著 細數著 細數著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近在咫尺


根據這本書的建議,

考試成功者都要寫部落格來訓練自己的組織能力!!!

所以我來寫寫這部電影 [近在咫尺] 的心得。

心得:


如果想在90分鐘之內


看完一部偶像劇,


那你不會踩到地雷。


特別推薦 "苑心雨" 真的很有氣質又很正!!!

當然采潔也很可愛...(一定要補上這句)






至於劇情.....就別提了。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絕代風華阮玲玉-再會吧,上海”觀後感

影片介紹:http://tiff2010.pixnet.net/blog/post/7021630

關於這一部影片,專業的分析:http://tiff2010.pixnet.net/blog/post/7277674

第一次看默片,沒有想到是真的完全沒有音樂…完全默片,但是還好有郎姑-郎祖筠擔任辯士講解這部默片,偶而穿插一些音樂,感覺不是這麼沉悶,當然不可少的音樂就是夜上海。


整體說來是一個很特殊的經驗,只看螢幕上黑白的人影在動,卻沒有聽到任何的聲音,對於阮玲玉的認識和大部分人一樣,可能都是從張曼玉所演的阮玲玉一齣電影認識阮玲玉,這也是第一次看到她的作品。的確在默片的時代由於沒有聲音這一個傳播媒介,所以其實每個演員的肢體動作演技將會更為的要求,覺得阮玲玉的表現真的很好,有很多細微的小動作的表現,感覺更勝於現代電影的的呈現。

但是我還是有缺點,缺點在於郎姑當辯士(解說電影的人)個人覺得他講得太匠氣,可能就是由於他是一個從事表演藝術的人,所以他對於電影有很深度的了解,可以為我們分析,這部電影的鏡位有何創新之處、導演的隱喻在哪裡,其實這方面是做得不錯,增加了不少電影的知識,但是也就是顯得太...匠氣,感覺在上電影課(而且是沒有音樂的電影課)。其實這也不是我覺得他當辯士的最大缺點,畢竟在這方面他真的算是專業,最大的缺的其實是,我覺得他對劇情的解讀,很多都是從我們現代出發去解釋過去,這就會有點問題,讓電影中的阮玲玉不是真的30年代中的阮玲玉,而是經過解讀後2010年台灣的阮玲玉,最讓我詬病的就是他講劇情的時候都把他簡單成 男女問題...個人覺得真的是缺乏深度(雖然可以贏得觀眾共鳴)...

總之這是一次很奇特的看電影經驗。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第四張畫 觀後感



如果一定要先說明是好雷或是負雷的話,那就是大大的大大的負雷!!!


直接說:很沒重點,不知道在演什麼!從題目開始講好了,整齣電影到底和四張畫有什麼關係?(難道真的是我深度不夠看不懂?)導演在QA說這是一部講與「看不見有關的電影,那你的題目就叫「看不見為什麼取什麼第四張畫?(雖然導演有解釋,但是我還是覺得文不對題)除了第四張畫算是統整整部電影之外,其他三張畫我實在看不出來有什麼縱向的連貫!

整個劇情都很有問題,最大的問題就像是題目所犯的錯誤一樣,每一段的劇情都獨立運作,導演沒有把他們串聯得很好,唯一的串聯是:都發生在主角(五年級小朋友)身上,感覺好像在看主角的輔導紀錄卡,他幾算時喪父,幾歲時被母親收養,幾歲交到壞朋友,幾歲…就是一個無法觸動人心的紀錄罷了。導演真的很有野心(廣告宣傳是說人文關懷…)一部電影中呈現了自幼喪父、外籍新娘、外省老兵返家、酒家女、攤販、水泥箱屍、失蹤人口、家暴、特殊教育、青少年犯罪、學校教育、醫療冷漠…實在是太多了,他呈現這些社會邊緣人、社會事件,把他們通通放進100分鐘內,結果就是完全不知道他想說的重點是什麼…雖然我也大概明白他想說就要我們多去關懷這些社會邊緣人,他們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也不是他們想要的,他們從小就沒有從善的機會,但是我覺得這就是導演與編劇的功力問題,坦白說他沒有成功的表現出來。如果他可以把每一個事件都獨立拍成一部電影,或許會更好,就像我們做研究常講究的就是「小題大作」導演很明顯犯了「大題小作」的問題,什麼都有了,什麼也都沒有講到。作為一部電影,雖然很沉重,但實在是無法感動人。


另外導演關懷社會的角度也有問題,我覺得是深度不夠,根本就流於一般商業新聞媒體的水準,只是一再的助長「犯罪恐懼感」,迎合主流的中產階級(還是要說台北人?)的價值觀。實際上,犯罪事件,兒少失蹤案並沒有這麼嚴重。如果導演真的覺得這些問題非常嚴重,值得深究,就像我上一段所講的,你可以單純的就某一個社會事件好好的,深度的探討,呈現出正反面的意見,讓觀眾有思考的空間,這樣才會成為經典。另外,不得不再講一下,把屍體做為消波塊是不可能的事,至少不可能隱瞞很久,因為屍體會腐爛,消波塊很快就會波碎,就像孟姜女的故事只是「傳說」,如果長城以屍體為基土,很快就會塌陷,請導演不要散播不實的「傳說」,不要服膺於主流價值中的「恐懼感」。


最後還有一些瑕疵(本來想說國小是不會交四書中的「大學」,不過不排除還是有這樣的可能),很多地方都沒有講清楚,為什麼警察會懷疑主角繼父有殺人嫌疑?為什麼校工會知道主角繼父有問題?這幾點都沒有講得很清楚,沒講清楚就算了,可以歸咎到直覺…,但是更重要問題是,有頭沒尾,開了這樣的頭,讓人以為是一個劇情的轉折點,結果是有些增強的作用……但劇情的走向又回到原來的主軸(有主軸嗎?大概就是時間軸往前吧…)


這齣的優點,我覺得排除編劇上整體劇情的問題,其實每個演員都還滿到位的,特別是第一次看戴立忍演戲,他演得真的不錯~演出那種心中有秘密,內斂壓抑的感覺是非常成功的。納豆的演技也不錯,在沉重的電影中,帶有喜感的角色,讓他很突出。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無題

原以為那是和魔鬼的交易,

用靈魂    交換奇蹟

直到紋路持續的爬上你的臉,

卻沒有一絲的智慧增長

你才驚覺

和你交易的不是惡魔

而是吸血鬼

臉上的齒痕

漸漸讓你成為一隻~

比鼠還不敢見人的

蝙蝠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從開始哭著忌妒變成了笑著羨慕


歌名:笑忘書
附註:
語言:國語, 曲長:4m30s
作曲:C Y Kong, 編曲:C Y Kong
監製:Alvin Leong, 填詞:林夕

沒 沒有蠟燭 就不用勉強慶祝
沒 沒想到答案 就不用尋找題目
沒 沒有退路 那我也不要散步
沒 沒人去仰慕 那我就繼續忙碌
來 來 思前想後 差一點忘記了怎麼投訴
來 來 從此以後 不要犯同一個錯誤
(讓我親手)將 這樣的感觸 寫一封情書 送給我自己
感動得要哭 很久沒哭 不失為天大的幸福
(就好好)將 這一份禮物 這一封情書 給自己祝福
可以不在乎 才能對別人在乎
有 一點幫助 就可以對誰傾訴
有 一個人保護 就不用自我保護
有 一點滿足 就準備如何結束
有 一點點領悟 就可以往後回顧
Lalalala... Lalalala...
從開始哭著忌妒變成了笑著羨慕
時間是怎麼樣爬過了我皮膚只有我自己最清楚

從開始哭著忌妒變成了笑著羨慕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無題

從沒見過那種糖

只需看一眼

世間的味蕾都失去了甜

糖化成了一隻貓

走過一個長廊

輕盈的步伐

形成一弧又一弧

裹上糖的虹彩

引來了一隻鼠

偷偷的,猥瑣的

品嚐失去甜味的虹彩

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喜劇演員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了解悲劇


喜劇演員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了解悲劇。

從這段影片我覺得可以清楚的看見。如果沒有觀音降臨,這整齣的劇情走向不就是個悲劇?(當然食神有很多搞笑片段)特別這部電影全篇幾乎都是走"實際、現實的路線",突然在最後出現虛幻的"神佛",更突顯若是沒有這樣的"神來一筆"食神有怎麼會有溫馨感人賀歲片的大結局呢?所以我覺得喜劇演員的成功來自於對悲劇的了解,讓慘到不能再慘的主角,最後戲劇性的大翻轉,我看破壞之王也是如此的劇情走向,有趣的是這兩部電影的編劇都正是"唐牛"谷德昭,他真的不只是會拉屎呢XD。

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試用flickr幻燈片



感覺還不錯,話說這一捲拍到現在都快一年了....
時間過真快...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偷窺哈姆雷特/歐洲之屋—哈姆雷特之無言序European House

沒寫完的草稿...因為放得太久,劇情全部都忘記,寫不下去了。還是讓他出來透透氣吧....


看了一部很棒的舞台劇,"European House",翻譯成:偷窺哈姆雷特。

2009藝術月的簡介

導演與觀眾之 Q&A


一如簡介所述,這是齣戲最大的賣點就在於,那一棟3層樓的透明房屋,讓人可以肆無忌憚的看光屋裡的人。但是我不覺得這是偷窺,偷窺那種偷偷摸摸,想看又不敢被想被發現的心理這齣戲無法表達出來。雖然不是偷窺,但卻完全表達出人們想要看到他人隱私的感覺,這似乎也是本劇最大的賣點,可以看光別人的隱私。這是視覺上非常大的震撼,劇中人物一絲不掛的洗澡、如廁、"激情滾床單"XD,一如這個部落格所說,外國人做起這一切激情真的自然多了,我也真的覺得這齣戲在東方世界是無法複製演出的。有了這麼一個好的裝置可以做很多有趣的劇情,房子分了這麼多格,每一格的人事物都不同,氣氛也不同,就像我們所住的公寓一般,樓上吵架,樓下可能在恩愛,透過這個屋子你可以了解現代人的世界,就像導演所說,舞台就像一面鏡子,透過舞台來發現自己。

但是一部好的戲劇是不會只有這些裸露譁眾取寵的噱頭來吸引觀眾,一定有其深刻的內涵。再講期內涵之前,就要先講到這齣戲之所以稱為:偷窺哈姆雷特,自然不可能與哈姆雷特無關,他是借用所有哈姆雷特之人物與劇情,轉換到現代,並設定為整齣哈姆雷特劇情之序曲,也就是哈姆雷特故事前之序章。所以你所知道的哈姆雷特劇情、人物都會進入劇中,無論是搶奪家產的叔叔、父親的幽靈...,只是名之為"序章"所有的一切都像是"前因"的部份,事實上導演在開演前就說這齣戲,有沒有看過哈姆雷特都無所謂,畢竟它只是用這樣的劇情而非要探討這齣戲。
Why do we enjoy watching the others?
To recognize ourselves in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and in doing so,
finding a sense to our lives.
What will HAMLET look for?
The sense of his existence although through a drama.
The need to act, to exist, and to be alive among the dead.
Among those dead who have already died and those who are still alive.
That's the question.
Choose to live and therefore make changes or simply die in life.
Just like those alive and dead in this EUROPEAN HOUSE.

這段文字大概就是本劇最重要的核心,導演在快到劇末之時,將所有燈關掉熄滅,用跑馬燈打出上面的文字,可以說就是本劇的精隨就在上面。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傳統上我們的思想就是要積極的活,不要問死是什麼,但是這齣戲,或者該說西方人則是說要從死來發現活的意義。...未完不續 XD